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 网 >杂志精华>正文

深度报告:中国制造业还有竞争力吗?

  【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 网】引言

  过去三十年,美国经济处于较好的阶段,大致分歧的世界观影响着制造企业的投资和采购决策。拉丁美洲、东欧和亚洲大部分地区都被看作低成本地区,而美国、西欧和日本则被看作高成本地区。

  但这种世界观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了。工资、生产率、能源成本、货币价值和其他因素年复一年地的细微变化悄悄地但也极大地影响了“q*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图谱。新图谱包含了低成本经济体、高成本经济体和大量处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体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深度报告:中国制造业还有竞争力吗?

  例如,相对成本的变化令人吃惊。十年前谁会想到巴西现在成为制造业成本z*高的经济体之一或者墨西哥的制造业成本会低于中国?虽然伦敦仍然是q*生活和旅游价格水平z*高的地方,但英国已经成为西欧制造业成本z*低的经济体。俄罗斯和东欧的制造业成本则上升到与美国几乎等同的水平(见图1)。

  为了了解q*制造业的经济转移,波士顿咨询公司对q*前25位领先出口经济体作了四个重要方面的分析:制造业工资、劳动力生产率、能源成本和汇率。这前25位出口经济体占q*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90%。

  q*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显示这些经济体的制造业相对成本发生了变化,这促使很多企业重新思考过去几十年对采购战略的假设以及未来发展生产能力的地点选择。为了辨别和比较相对成本的变化,调查者分析了2004年和2014年的数据。

深度报告:中国制造业还有竞争力吗?


  在制定指数的过程中,发现成本竞争力在多个经济体有所提高,而另一些经济体则相对下降。通过这个指数,调查者发现了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变化的四种显著模式(见图2)。它们包括:

  面临压力: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低成本制造业基地的几个经济体由于多项因素结合,自2004年来面临着成本优势大幅减弱的压力。例如:据估计,中国相对美国的工厂制造业成本优势已经减弱到5%以下;巴西的制造业成本高于西欧;波兰、捷克共和国和俄罗斯的成本竞争力也相对减弱,目前它们的制造业成本水平与美国相当,仅仅比英国和西班牙低几个百分点。

  继续削弱:几个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就相对高的经济体竞争力继续削弱,它们的制造业成本高于美国16%-30%。主要原因是生产率的低增长和能源成本提高。竞争力继续削弱的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瑞典和瑞士。

  保持稳定:从2004年到2014年,很多经济体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保持稳定。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经济体,虽然工资大幅增长,但生产率快速提高和货币贬值对成本起到抑制作用。相比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动态平衡,所有分析的成本驱动因素在荷兰和英国都相对没有太大变化。这四个经济体的成本竞争力使它们未来可能成为所在地区的制造业领先者。

深度报告:中国制造业还有竞争力吗?

  q*新星:相比其他q*前25位出口经济体,墨西哥和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结构有更多的提升。由于工资增长率低、生产率持续提高、汇率稳定和拥有巨大的能源成本优势,这两个经济体现在成为q*制造业的新星。我们估计,目前墨西哥按单位成本计算的平均制造成本低于中国。q*前10位商品出口国中,除了中国和韩国,其他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都高于美国。

  制造业相对成本的这些动态变化将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它们的制造业选址,从而导致q*经济发生巨大转移(见图3)。这意味着q*制造业可能更加分散在各个地区。因为q*各个地区都有相对低成本的制造业中心,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更多消费商品将在更接近本地的地方制造。鉴于上述这些趋势,政府领导者越来越意识到稳定发展的制造业对经济的重要性。希望这份报告能够鼓励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并且采取行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成本竞争力的驱动力”因素

  从2004年到2014年,四个主要因素促使制造业竞争力发生巨大改变。这些因素使过去低成本和高成本地区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这四个要素包括:

  工资:各个经济体中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但快速上涨的工资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很多主要出口经济体的竞争优势。虽然从2004年到2014年,所有q*前25位出口国的制造业工资都出现上涨,但中国和俄罗斯的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0%-20%的情况已经持续超过10年,而其他经济体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仅为2%-3%。

  汇率:货币价值的变化对一个经济体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是两方面的:要么更贵,要么更便宜。从2004年到2014年,货币价值的变化使印度卢比兑美元贬值26%,卢比兑人民币升值35%。

  劳动生产率:单个制造业工人产出的增加即生产率的提高。从2004年到2014年,q*各个经济体生产率提高的情况呈现巨大差异,这解释了各个经济体总制造业成本的z*显著变化。从2004年到2014年,墨西哥、印度和韩国等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率上升超过50%,而意大利和日本的制造业生产率则出现下滑。一些工资增长率低的经济体在更具生产率对工资作出调整后,单位劳动成本就没有明显优势了。

  能源成本:自2004年来,由于页岩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北美天然气的价格已经下降了25%-35%。相比之下,波兰、俄罗斯、韩国和泰国等经济体的天然气价格上升了100%-200%。这对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进料的化工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类似地,澳大利亚、巴西和西班牙等制造业经济体的工业用电价格也大幅上升。因此,北美以外很多经济体的整体能源成本都比2004年上升了50%-200%。这明显地改变了各国依赖能源的产业的竞争力。

  为了比较从2004年到2014年q*前25位工业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在这四个方面的成本变化,把美国作为基准,然后把四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得出各个经济体相对美国的整体制造业成本竞争力得分,美国的分值定为100。如果一个经济体在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得分达到110,那么它的平均制造成本就比美国高10%。

  当然,工资增长率、生产率、汇率和能源成本以外的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供应链地点选择的决策。物流成本、经商容易程度和是否存在腐败等次要因素也会影响某个地点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在研究中已经发现,在很多直接生产成本很有吸引力的经济体中,上述次要因素存在的缺点阻碍了制造业的增长(见图4)。这些次要因素与本地情况密切相关,甚至在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地区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成本指数模型并没有计算这些因素。但明智的制造企业在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图5)。

深度报告:中国制造业还有竞争力吗?

  适应快速变化的成本竞争力

  过去的世界观把世界分成高成本制造业地区和低成本制造业地区,这个观点在过去三四十年对企业来讲是适用的。但正如上述通过波士顿咨询公司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观察到情况,企业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十年前,很少人预测到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同时发生的工资和能源成本持续而又巨大的改变。但在变幻莫测的q*经济中,有理由相信这种变化将持续下去并且各个经济体的相对成本竞争力将出于动态变化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策制定者都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竞争优势。

  成本竞争力落后的经济体需要马上采取行动避免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减弱,而那些领先的经济体也不可以固步自封。
  成本竞争力的变化对q*运营的制造企业有深刻启发。这些启发包括:

  <1>提高生产率

  由于过去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巨大工资差距在缩小,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率成为获得q*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重新评估提高自动化和其他可以大幅提高生产率的措施对成本带来的好处。

  <2>思考整体成本
  虽然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等直接生产成本仍极大地影响制造业的选址决策,但充分考虑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例如,物流、企业效率的障碍以及管理越来越长的q*供应链的隐形成本和风险都可能抵消劳动力成本和汇率方面的优势。考虑缩短供应链的隐性成本优势也很重要,例如,进入市场速度更快、灵活性更高和根据特定市场定制产品的能力更强。

  <3>考虑更广泛供应链的意义

  虽然目前某些经济体直接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但企业还必须考虑零件和材料的需求。也许企业现在还没有找到可靠的本地供应商。但在某些情况下,价值链断裂可能导致物流成本提高或者额外的关税或其他成本。企业要从端到端供应链的角度来理解它们形成网络的决策,从而避免意外风险。

  <4>完善商业环境

  企业应该与业务所在经济体的相关监管部门和政策制定者保持沟通,说服它们减少企业经营的困难并采取发展基础设施和减少腐败等措施提高经济体的q*竞争力。

  <5>重新评估企业商业模式

  想用同样的工艺和原材料就“面面俱到”的模式肯定不是z*佳的选择,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生产的优势,考虑对产品或商业模式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本地需求。例如,使用本地供应的不同材料或者在资本设备成本低于劳动力成本时利用机器人和3D打印等制造技术更为合理。相比在其他地方使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作出类似的改变将使企业更好地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6>调整q*网络

  企业是时候重新评估企业的q*生产运营和采购网络,并使它们与q*制造经济转移相适应。明确q*各个地区目前和未来的产品需求,在q*选择z*佳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商。

  对很多企业来讲,q*制造经济转移要求它们用新思维洞察世界,而不是把世界看作仅仅划分为低成本和高成本两个方面。制造业投资和采购的决策应该更多地根据对各个地区竞争力的z*新的、准确的理解。

  那些用过时的成本竞争力理念发展生产能力的企业,那些无法把长期趋势运用到自身场景中的企业,很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处于劣势;而那些根据q*制造经济转移调整业务的企业,那些灵活应对经济转移的企业,则很可能成为赢家。

标签: 中国制造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