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
网】一个不会做口罩的电池厂,不是好的汽车大王。
这句话用在比亚迪(55.690, -0.90, -1.59%)和它的创始人王传福身上,恰如其分。
最近关于他们的两个热门新闻是:
1.比亚迪日产口罩1000万个,成为全球第一大口罩生产厂商;
2.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被认为是颠覆性的黑科技。
看完以后,你很难想象,这说的是一家以汽车制造为主业的公司。
由于王传福的低调,不太关注汽车行业的人,大多都没听说过他。
他确实是个谜一样的传奇人物。
如果用望远镜来综观他的过往54年,是这样的:
少年赤贫,父母双亡;哥嫂养大,名校争光;进入体制,下海经商;电池起家,造车名扬;四十三岁,登顶富榜……
如果用显微镜,我们还可以看到他:
做电池,三年成为中国电池之王;做汽车,三年成为国产平价车之王;做新能源,八年成为世界电动车之王;做口罩,一个月成为世界口罩之王……
似乎只要他进入的行业,都能很快做到行业前列甚至老大。
“股神”巴菲特的幕后军师查理?芒格,曾经不吝用最夸张的语言来称赞王传福,说他:
“这家伙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为了王传福,巴菲特打破不投高科技企业的惯例,十几年重仓比亚迪。2018年,巴菲特把他列为自己最欣赏的四位CEO之一,与之并列的是:扎克伯克、库克、多尼根。
假如你知道扎克伯格、库克、爱迪生、韦尔奇以及巴菲特和芒格的鼎鼎大名,我相信你听完芒格和巴菲特对王传福的评价,此刻一定在地上寻找被惊掉的下巴。
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够让芒格和巴菲特给与这么高的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见识一下这位低调神秘的造梦天王。
王传福出生于1966年,但所有关于他的文章和书籍,对其历史的叙述,都是从1979年开始。
那一年,王传福13岁,在安徽省无为县为民小学读六年级。
他的父亲罹患肝癌,被病痛折磨良久,不幸过世。这个有8个孩子的木匠,唯一留下的财产,是三间家徒四壁的残破瓦房。
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母亲艰难维持生活,姐姐们相继出嫁,18岁的哥哥辍学做小买卖,最小的妹妹因无力养活而送人……
这就是王传福的人生开局。
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王传福比其他孩子更加刻苦地学习。他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找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让母亲和哥哥能过得好一点。
然而,他的悲惨命运依然没有见底。
两年后,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这是何等艰难的人生!
当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那时的初中为两年制),王传福考到一半,突遭此变,急奔回家,缺考了最后两门,错过了中专的录取。
于是,15岁那年,王传福不仅父母双亡,前途也一片黯淡。
母亲去世之后,王传福的生活着落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正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王传福不愿意成为哥嫂的累赘,就要求分家而过,自己辍学谋生。
哥嫂把王传福大骂一通,拒绝了他的分家提议,要求他一心向学,勿虑其他。
王传福擦干眼泪,背起行囊,去了无为二中。
哥哥和嫂子辛苦做着小生意,还要时时防备有关部门对“投机倒把”的扫荡,艰难地从牙缝中每周省出10元钱,来资助正在长身体的弟弟。
高二那年,家里破旧的房子被暴风雨吹倒,更是让这个苦难的家庭彻底陷入困顿。
有一次,王传福回来以后,嫂子实在拿不出下周的生活费,只好挨家挨户去借,好不容易,才凑到4块多钱,让王传福熬过了艰难的一周。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传福深知,唯有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他的刻苦和优秀,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班主任在三十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记忆犹新。
高考前,王传福差点马失前蹄,在预考中,由于疏忽大意,他漏做了一张试卷。按照当时的规定,预考合格以后才能参加高考,淘汰率高达60%。
好在学霸终究是学霸,尽管少做了一张试卷,王传福依然名列前40%,顺利通过了预考。
高考中,王传福创造了奇迹,他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当年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成为了村里人久久传颂的传奇。
那是1983年,王传福17岁。
王传福本来报考的是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专业,但是却未能录取,被调剂到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就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哥哥和嫂子非常高兴,把结婚时最重要的“大件”――一块“上海牌”手表都送给了弟弟。后来,为了离弟弟近一点,他们又干脆把家搬到了750公里外的长沙,在学校附近做生意。
上了大学的王传福,比小时候活跃了一点。在老家,他被人称为“哑巴子”;但在大学,他会积极参加在食堂举办的舞会,获得过“舞林高手”称号。和人打交道也颇有一套,大二就入了党,并在同级学生里面第一个被吸纳进系团总支,甚至,他还曾帮辅导员介绍对象。
不过,他的活动也就仅限于这些。每到周末,如果不用学习或做实验,他就会去帮哥哥嫂子打理店铺。中南大学就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下,王传福却整整四年,都没有爬过这座名山。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院”)读研。在那里,他受到导师赏识,三年之后留院任职。
不久,由于研究成果突出,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有研院301所副主任,主持全所工作。这是一个副处长的岗位,却拥有处长的实权。此时,王传福才26岁,是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前途一片光明。
除了行政工作以外,王传福还作为副教授带博士、硕士。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一方面多发文章,提高学术造诣,另一方面教书育人。
显然,在有研院继续工作下去,他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而且,此时的王传福刚刚新婚燕尔,小日子正过得美滋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这种日子可以一直幸福地过下去。
不过,平凡的幸福注定不属于不平凡的人。
1993年,有研院和包钢集团合作一个项目,需要在深圳成立一家镍氢电池制造公司,王传福被派往深圳负责筹建。
新成立的公司名为“比格镍氢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任总经理,包钢派出一个人担任副总经理。王传福又把自己的同班同学杨龙忠请来,担任市场经理。
当时的深圳,正是小平南巡后第二年,一片生机勃勃,与北京的氛围完全不同。王传福一到深圳,就被猛烈的市场大潮冲击得眼花缭乱,科学家的梦想很快褪色,而商人的愿望却一点点浮上来。
在南方火热的市场里,王传福看到很多人在用“大哥大”,这个砖头一样的手持无线电话,售价高达2-3万元,其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要卖上千块。而电池,恰好是王传福的研究专长,他的心被撩拨起来。
1994年,王传福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看到一则消息: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痛点是贫穷,对于环保还没有那么在意。日本放弃的这个大产业,对中国而言,是一块大肥肉。
王传福意识到,随着日本的政策转向,世界将面临镍镉电池的巨大供需缺口,如果谁能承接这个产业,将是一个巨大的造富机会。
由于比格公司属于有研院下属公司,王传福虽然是总经理,却不能决定如此重大的事项。他马上向院里请示,建议全力进军镍镉电池。
可惜的是,90年代国企的僵化体制,让王传福的请示泥牛入海。他很快明白,如果继续在比格公司干下去,将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从而错失良机。
王传福陷入了两难。
“吃国家粮”,是王传福从小的梦想。哥哥嫂子现在在他的帮衬下,生活好不容易好了起来,而自己也才结婚没多久,妻子有孕在身,正是需要生活稳定的时候。要放弃这份体制内前途无量的好工作,他并不甘心。
但另一方面,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镍镉电池产业转移的机会从面前遛过,却又更不甘心。
在数个难眠之夜以后,王传福最终决定,放弃铁饭碗,辞职创业!
这一年,王传福28岁。
尽管下定了决心,但是一个事业的起步,又谈何容易?何况还是重金投入的电池行业。当时,镍镉电池的一条生产线,就价值几千万元。
王传福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而且是巨额资金。
他先是去找银行贷款,但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资源的小年轻,想贷那么多款,完全是天方夜谭,数次碰壁之后,王传福放弃了。
接着,他辗转找到了香港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希望能拿到50万美元风险投资。王干芝虽然很看好这个项目,但是在公司投委会,却被否决了。后来,这个放弃的投资机会,成为王干芝的终生遗憾。
最后,王传福找到自己的表哥吕向阳和朋友夏佐全。
吕向阳曾在央行地方机构工作,比王传福早两年下海,已经掘到了第一桶金,他慷慨地借给表弟250万,作为公司启动费用――哪怕是在25年以后的今天,250万也不是小数目,何况是90年代中期。这笔钱日后给吕向阳带来丰厚回报,把他带入到全国富豪榜前50的位置。
夏佐全是湖北人,曾在保险系统工作,90年代初开始做证券投资,刚刚积累了一笔小财富。在和王传福长谈了两天两夜后,他把自己的积蓄几十万元一股脑投给了王传福,做了公司第三大股东,后来干脆也到比亚迪公司当了副总。几年后,他也因对王传福的投资而成为亿万富翁。
1994年11月18日,一个小小的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这个作坊的名字,日后将响彻全世界,它叫“比亚迪”。
比亚迪创始之地:深圳布吉冶金大院
起步之初的条件无比艰苦,十几个人以厂为家,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一字排开地睡大通铺。
为了尽快研发出镍镉电池,王传福全副身心都扑在厂里,关键时期,正值女儿出生,王传福都没能去医院陪伴妻子,直到好几天之后,才得以回家看一眼。
比亚迪创始之初的条件
工作的辛苦还在其次,最大的难题是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虽然有300多万的启动资金,在当时的中国算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引进电池生产线,却是杯水车薪。
万般无奈之下,王传福想了一个办法:机器不够,人来凑!
他把生产拆分为几十个不同环节,别人用机械手的地方,他用“夹具+人工”的方法来代替。除非是完全没办法替代的,才用机器。
用王传福的话来说:一个设备20万美元,按照5年折旧,等于一个月2万人民币,用这些钱,我能请多少工人?(当时工人的月工资才几百元)
就这样,王传福充分利用了中国最廉价的人力资源,把原本需要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化解为分月拨付的可变成本,大大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资金紧张。
他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这创造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让比亚迪电池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到1997年,比亚迪卖出去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此时,公司成立才刚刚三年。
对王传福和比亚迪而言,比销量迅速攀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自主研发产品、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的研发生产模式,这成了日后比亚迪转战各行业,都能迅速克敌制胜的独门法宝。
2000年,王传福如法炮制,研发出了锂电池及其生产线,顺利成为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的手机电池供应商。
当时正是手机初兴的时代,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在市场上的地位,比现在的苹果、华为、小米不遑多让,进入这些公司的供应商目录,等于产品质量在全世界获得了认可。
由于比亚迪的生产成本仅为竞争对手的1/4到1/3,质量又受到世界最顶级公司的认可,很快就发展成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仅次于日本三洋。
2002年7月,成立7年多的比亚迪在香港上市,王传福和吕向阳双双进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名。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业之初,王传福和杨龙忠、吴经胜、何龙等一众兄弟口头约定了股份。在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这种口头协议,往往会在上市时被创始人以各种借口赖掉或打折扣,所以承销商也按惯例问王传福,怎么处理这些股份。
王传福毫不犹豫地说:当时怎么说的,就怎么办。
就这样,比亚迪创业初期的34位高管,合计分得22%股票,也一个个成为千万富翁。
2003年,比亚迪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世界电池之王。
来源:新浪财经 前瞻网
这句话用在比亚迪(55.690, -0.90, -1.59%)和它的创始人王传福身上,恰如其分。
最近关于他们的两个热门新闻是:
1.比亚迪日产口罩1000万个,成为全球第一大口罩生产厂商;
2.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被认为是颠覆性的黑科技。
看完以后,你很难想象,这说的是一家以汽车制造为主业的公司。
由于王传福的低调,不太关注汽车行业的人,大多都没听说过他。
他确实是个谜一样的传奇人物。
如果用望远镜来综观他的过往54年,是这样的:
少年赤贫,父母双亡;哥嫂养大,名校争光;进入体制,下海经商;电池起家,造车名扬;四十三岁,登顶富榜……
如果用显微镜,我们还可以看到他:
做电池,三年成为中国电池之王;做汽车,三年成为国产平价车之王;做新能源,八年成为世界电动车之王;做口罩,一个月成为世界口罩之王……
似乎只要他进入的行业,都能很快做到行业前列甚至老大。
“股神”巴菲特的幕后军师查理?芒格,曾经不吝用最夸张的语言来称赞王传福,说他:
“这家伙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为了王传福,巴菲特打破不投高科技企业的惯例,十几年重仓比亚迪。2018年,巴菲特把他列为自己最欣赏的四位CEO之一,与之并列的是:扎克伯克、库克、多尼根。
假如你知道扎克伯格、库克、爱迪生、韦尔奇以及巴菲特和芒格的鼎鼎大名,我相信你听完芒格和巴菲特对王传福的评价,此刻一定在地上寻找被惊掉的下巴。
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够让芒格和巴菲特给与这么高的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见识一下这位低调神秘的造梦天王。

王传福出生于1966年,但所有关于他的文章和书籍,对其历史的叙述,都是从1979年开始。
那一年,王传福13岁,在安徽省无为县为民小学读六年级。
他的父亲罹患肝癌,被病痛折磨良久,不幸过世。这个有8个孩子的木匠,唯一留下的财产,是三间家徒四壁的残破瓦房。
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母亲艰难维持生活,姐姐们相继出嫁,18岁的哥哥辍学做小买卖,最小的妹妹因无力养活而送人……
这就是王传福的人生开局。
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王传福比其他孩子更加刻苦地学习。他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找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让母亲和哥哥能过得好一点。
然而,他的悲惨命运依然没有见底。
两年后,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这是何等艰难的人生!
当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那时的初中为两年制),王传福考到一半,突遭此变,急奔回家,缺考了最后两门,错过了中专的录取。
于是,15岁那年,王传福不仅父母双亡,前途也一片黯淡。
母亲去世之后,王传福的生活着落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正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王传福不愿意成为哥嫂的累赘,就要求分家而过,自己辍学谋生。
哥嫂把王传福大骂一通,拒绝了他的分家提议,要求他一心向学,勿虑其他。
王传福擦干眼泪,背起行囊,去了无为二中。
哥哥和嫂子辛苦做着小生意,还要时时防备有关部门对“投机倒把”的扫荡,艰难地从牙缝中每周省出10元钱,来资助正在长身体的弟弟。
高二那年,家里破旧的房子被暴风雨吹倒,更是让这个苦难的家庭彻底陷入困顿。
有一次,王传福回来以后,嫂子实在拿不出下周的生活费,只好挨家挨户去借,好不容易,才凑到4块多钱,让王传福熬过了艰难的一周。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传福深知,唯有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他的刻苦和优秀,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班主任在三十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记忆犹新。
高考前,王传福差点马失前蹄,在预考中,由于疏忽大意,他漏做了一张试卷。按照当时的规定,预考合格以后才能参加高考,淘汰率高达60%。
好在学霸终究是学霸,尽管少做了一张试卷,王传福依然名列前40%,顺利通过了预考。
高考中,王传福创造了奇迹,他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当年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成为了村里人久久传颂的传奇。
那是1983年,王传福17岁。
王传福本来报考的是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专业,但是却未能录取,被调剂到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就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哥哥和嫂子非常高兴,把结婚时最重要的“大件”――一块“上海牌”手表都送给了弟弟。后来,为了离弟弟近一点,他们又干脆把家搬到了750公里外的长沙,在学校附近做生意。
上了大学的王传福,比小时候活跃了一点。在老家,他被人称为“哑巴子”;但在大学,他会积极参加在食堂举办的舞会,获得过“舞林高手”称号。和人打交道也颇有一套,大二就入了党,并在同级学生里面第一个被吸纳进系团总支,甚至,他还曾帮辅导员介绍对象。
不过,他的活动也就仅限于这些。每到周末,如果不用学习或做实验,他就会去帮哥哥嫂子打理店铺。中南大学就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下,王传福却整整四年,都没有爬过这座名山。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院”)读研。在那里,他受到导师赏识,三年之后留院任职。
不久,由于研究成果突出,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有研院301所副主任,主持全所工作。这是一个副处长的岗位,却拥有处长的实权。此时,王传福才26岁,是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前途一片光明。
除了行政工作以外,王传福还作为副教授带博士、硕士。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一方面多发文章,提高学术造诣,另一方面教书育人。
显然,在有研院继续工作下去,他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而且,此时的王传福刚刚新婚燕尔,小日子正过得美滋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这种日子可以一直幸福地过下去。
不过,平凡的幸福注定不属于不平凡的人。
1993年,有研院和包钢集团合作一个项目,需要在深圳成立一家镍氢电池制造公司,王传福被派往深圳负责筹建。
新成立的公司名为“比格镍氢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任总经理,包钢派出一个人担任副总经理。王传福又把自己的同班同学杨龙忠请来,担任市场经理。
当时的深圳,正是小平南巡后第二年,一片生机勃勃,与北京的氛围完全不同。王传福一到深圳,就被猛烈的市场大潮冲击得眼花缭乱,科学家的梦想很快褪色,而商人的愿望却一点点浮上来。
在南方火热的市场里,王传福看到很多人在用“大哥大”,这个砖头一样的手持无线电话,售价高达2-3万元,其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要卖上千块。而电池,恰好是王传福的研究专长,他的心被撩拨起来。
1994年,王传福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看到一则消息: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痛点是贫穷,对于环保还没有那么在意。日本放弃的这个大产业,对中国而言,是一块大肥肉。
王传福意识到,随着日本的政策转向,世界将面临镍镉电池的巨大供需缺口,如果谁能承接这个产业,将是一个巨大的造富机会。
由于比格公司属于有研院下属公司,王传福虽然是总经理,却不能决定如此重大的事项。他马上向院里请示,建议全力进军镍镉电池。
可惜的是,90年代国企的僵化体制,让王传福的请示泥牛入海。他很快明白,如果继续在比格公司干下去,将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从而错失良机。
王传福陷入了两难。
“吃国家粮”,是王传福从小的梦想。哥哥嫂子现在在他的帮衬下,生活好不容易好了起来,而自己也才结婚没多久,妻子有孕在身,正是需要生活稳定的时候。要放弃这份体制内前途无量的好工作,他并不甘心。
但另一方面,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镍镉电池产业转移的机会从面前遛过,却又更不甘心。
在数个难眠之夜以后,王传福最终决定,放弃铁饭碗,辞职创业!
这一年,王传福28岁。
尽管下定了决心,但是一个事业的起步,又谈何容易?何况还是重金投入的电池行业。当时,镍镉电池的一条生产线,就价值几千万元。
王传福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而且是巨额资金。
他先是去找银行贷款,但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资源的小年轻,想贷那么多款,完全是天方夜谭,数次碰壁之后,王传福放弃了。
接着,他辗转找到了香港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希望能拿到50万美元风险投资。王干芝虽然很看好这个项目,但是在公司投委会,却被否决了。后来,这个放弃的投资机会,成为王干芝的终生遗憾。
最后,王传福找到自己的表哥吕向阳和朋友夏佐全。
吕向阳曾在央行地方机构工作,比王传福早两年下海,已经掘到了第一桶金,他慷慨地借给表弟250万,作为公司启动费用――哪怕是在25年以后的今天,250万也不是小数目,何况是90年代中期。这笔钱日后给吕向阳带来丰厚回报,把他带入到全国富豪榜前50的位置。
夏佐全是湖北人,曾在保险系统工作,90年代初开始做证券投资,刚刚积累了一笔小财富。在和王传福长谈了两天两夜后,他把自己的积蓄几十万元一股脑投给了王传福,做了公司第三大股东,后来干脆也到比亚迪公司当了副总。几年后,他也因对王传福的投资而成为亿万富翁。
1994年11月18日,一个小小的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这个作坊的名字,日后将响彻全世界,它叫“比亚迪”。
比亚迪创始之地:深圳布吉冶金大院
起步之初的条件无比艰苦,十几个人以厂为家,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一字排开地睡大通铺。
为了尽快研发出镍镉电池,王传福全副身心都扑在厂里,关键时期,正值女儿出生,王传福都没能去医院陪伴妻子,直到好几天之后,才得以回家看一眼。
比亚迪创始之初的条件
工作的辛苦还在其次,最大的难题是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虽然有300多万的启动资金,在当时的中国算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引进电池生产线,却是杯水车薪。
万般无奈之下,王传福想了一个办法:机器不够,人来凑!
他把生产拆分为几十个不同环节,别人用机械手的地方,他用“夹具+人工”的方法来代替。除非是完全没办法替代的,才用机器。
用王传福的话来说:一个设备20万美元,按照5年折旧,等于一个月2万人民币,用这些钱,我能请多少工人?(当时工人的月工资才几百元)
就这样,王传福充分利用了中国最廉价的人力资源,把原本需要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化解为分月拨付的可变成本,大大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资金紧张。
他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这创造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让比亚迪电池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到1997年,比亚迪卖出去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此时,公司成立才刚刚三年。
对王传福和比亚迪而言,比销量迅速攀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自主研发产品、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的研发生产模式,这成了日后比亚迪转战各行业,都能迅速克敌制胜的独门法宝。
2000年,王传福如法炮制,研发出了锂电池及其生产线,顺利成为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的手机电池供应商。
当时正是手机初兴的时代,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在市场上的地位,比现在的苹果、华为、小米不遑多让,进入这些公司的供应商目录,等于产品质量在全世界获得了认可。
由于比亚迪的生产成本仅为竞争对手的1/4到1/3,质量又受到世界最顶级公司的认可,很快就发展成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仅次于日本三洋。
2002年7月,成立7年多的比亚迪在香港上市,王传福和吕向阳双双进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名。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业之初,王传福和杨龙忠、吴经胜、何龙等一众兄弟口头约定了股份。在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这种口头协议,往往会在上市时被创始人以各种借口赖掉或打折扣,所以承销商也按惯例问王传福,怎么处理这些股份。
王传福毫不犹豫地说:当时怎么说的,就怎么办。
就这样,比亚迪创业初期的34位高管,合计分得22%股票,也一个个成为千万富翁。
2003年,比亚迪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世界电池之王。
来源:新浪财经 前瞻网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