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 网 >资讯>新闻人物>正文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能源动力专家陈学俊教授(1919-2017)

   【jdb电子游戏平台网站 网】沉痛悼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能源动力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学俊(1919.3——2017.7)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能源动力专家陈学俊教授(1919-2017)
 
  陈学俊,1919年3月生于安徽滁县乌衣镇,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热能动力工程专家,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7月4日2时26分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岁。
 
  陈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后赴美普渡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1947年开始执教交通大学,1957年随校内迁西安,前后执教交大60余年,为西安交通大学高等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陈先生在国内率先创办锅炉专业,z*早开展两相流与传热的理论研究,是我国锅炉专业和热能工程学科的先行者、奠基人,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技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曾先后受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厚遇。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能源动力专家陈学俊教授(1919-2017)
陈学俊院士在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前
 
  1947年初,陈学俊在美国有着“锅炉制作者” 美誉的普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上海,同年10 月,28岁的他被聘为交通大学机械系兼任教授,从此开始了与交大近七十年的情缘。
 
  由于当时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已在台湾的二哥陈学仁让父母带着五弟陈学仪前往台湾躲避战乱,并让陈学俊一家也尽快赴台。是走还是留?面临人生当中第一次重要的选择,陈学俊仔细研究了中国共 产党的各项主张,z*终选择留在上海,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培养锅炉行业高级人才的大学里,没有一本用中文编写的教材,陈学俊决心改变这样落后的现状。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在美国搜集的资料整理消化,结合自己在美国参加当时世界z*大的10万千瓦发电机组建设积累的经验,编写了《燃气轮机》一书。该书于1949年面世,是我国第一本燃气轮机教材。此后,他陆续编著出版了《实用汽轮机学》、《蒸汽动力厂》、《锅炉学》、《锅炉整体》、《锅内过程》等14部专著,翻译热工程理论基础、锅炉设备等方面的专业书籍120万字,为新中国培养动力类专业高级人才提供了大量教材;1948年,陈学俊还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热能动力方面的刊物《热工专刊》,对当时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工程热物理学的发展。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能源动力专家陈学俊教授(1919-2017)
(陈学俊院士~1959年)
 
  自从瓦特对蒸汽机做出重大改进并带来工业革命到今天,锅炉一直是生产各类动力的重要装置,相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生产电站锅炉,独立自主发展电力工业,当时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运行等,一切都是空白,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数据和计算公式。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陈学俊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级人才。他还在国内s*先提出发展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建议,主持了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参数选择研究,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可以工作到临界压力至超临界压力的高压试验台,这在当时的国外高等学校中也属罕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学俊参与指导了上海锅炉厂第一台直流锅炉的设计;七十年代,主持解决了上海南市发电厂本生型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八十年代初,他又提出了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等建议,并进行详细分析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获国家科委、计委、经委颁发的重要贡献奖,在动力工程行业具有崇高声望及巨大影响。
 
  1980年以来,陈学俊又根据核电、国防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多相流与传热领域的发展动态,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国际上尚属空白的螺旋管及尚不成熟的水平管、垂直下降管等管型内汽液两相流和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为发展我国亚临界、超临界压力大容量变压运行机组锅炉提供了理论依据,部分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管内两相流动与传热研究在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司组织的中外专家评审中,被一致认为属国际领先水平。他根据多年研究而编写的《锅炉原理》、《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多相流热物理学》、《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等书也成为我国两相流域的经典著作。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能源动力专家陈学俊教授(1919-2017)
陈学俊院士在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讲授
 
  这些年,陈学俊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250篇。2002年,已经83岁高龄的陈学俊还与夫人袁旦庆合著了《能源工程》一书。
 
  20世纪80年代末,陈学俊等老一辈科学家认识到动力工程多相流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工业中的重要作用,申请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我国w*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在陈学俊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3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35项。相关研究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作为实验室名誉主任,年近百岁的陈学俊院士每周都要去实验室,继续发挥着光和热。
 
  自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有6人成为两院院士,其中佼佼者有林宗虎院士、陶文铨院士、郭烈锦和陈听宽等知名教授。
 
  1980年,国务院学位制度公布,陈学俊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博士学位, 34人获硕士学位,博士后4名。陈学俊的学生郭烈锦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年仅29岁的郭烈锦由于成绩突出从讲师破格提升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并于1999年成为教育部s*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年,郭教授获得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他指导的博士白博峰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除了对学生的悉心教诲,陈学俊还捐出大量资金奖励莘莘学子。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160人,发放奖学金31.5万元。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用于奖励梦想的新一代。他还经常以他自己在旧社会怀着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的困难情景,以及新中国的良好学习环境为题材,启发学生珍惜宝贵年华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为国争光。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能源动力专家陈学俊教授(1919-2017)
陈学俊院士部分著作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能源动力专家陈学俊教授(1919-2017)
工程强国梦  一世西部情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陈学俊院士

我们永远怀念您!

标签: 悼念陈学俊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Baidu
map